7月12日
第五届成渝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
进入第5天行程
营员们走进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通过实地探访、科普讲座、互动体验等活动形式,深度感受汽车智能制造的科技魅力与芯片技术的创新脉搏。
走进中国汽研:
揭秘汽车安全的科技力量
今日首站,营员们抵达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作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中国汽研拥有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替代燃料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是我国汽车产品开发、试验研究、质量检测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展开剩余84%营员们首先聆听了中国汽研黄可馨、张小兵老师主讲的《安全同行科普课堂》。讲座伊始,黄老师便以“屏幕上的车辆标志属于什么品牌?”的趣味提问点燃了现场气氛。当众多品牌车标依次出现,营员们立刻展开热烈互动:“这是兰博基尼,它的车标是牛,看着就特别有力量!”“法拉利是我的最爱,它最早是做赛车的,速度超快。”“这个我认识,我家就是小米汽车,它的车身设计很酷!”在轻松的氛围中,黄老师以“为什么要关注汽车安全”“什么是汽车安全”为内容切入点,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营员们系统讲解了汽车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汽车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紧接着,张老师接过话题,聚焦“如何选一台安全性能好的车”话题展开深度分享。通过丰富的图文、视频材料,同学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频频称奇。坐在前排的女生举着笔记本,声音清亮又带着点雀跃,“以前我跟爸妈去看车,总盯着车身颜色亮不亮,好看不好看,觉得‘车长得酷就够了’。今天听了课才知道,原来那些看不见的安全配置比颜值重要多了!”
随后,营员们参观了中国汽研汽车技术展厅、汽车安全技术中心,各种先进的汽车安全测评技术和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每一项展示都激发着营员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电子通信与软件测评研究中心,营员们了解到汽车如何通过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奠定基础。碰撞试验室大厅则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汽车安全性能测试的重要性和严谨性。通过工作人员讲解,营员们知道了碰撞假人在汽车安全测试中的关键作用,它们能模拟真人在碰撞时的各种反应,为汽车安全技术的改进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参观过程中,营员们神情专注,边听边记,不时举手提问。来自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的杨同学表示:“今天亲眼看到这些汽车高精尖的测试设备和严谨的科学流程,特别是了解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在攻克这些难题,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守护安全’这句话的分量。”
触摸“芯”科技:
感受微电子世界的神奇魅力
下午,营员们来到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开启“芯”科技探索之旅。这是一个依托高校丰富资源打造的省部级科普基地,基地主要聚焦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智慧感知、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集成电路等九大领域开展科普,是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核心实施单位。
在智能通信馆里,讲解员通过介绍现代通信技术、卫星通信虚拟仿真演示系统、无线电频谱检测与自适应调频收音机等内容,让营员们详细了解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通信终端到通信系统、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通信科学知识。智能机器人馆里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也展示着人工智能的魅力,它们不仅能根据指令完成复杂任务,还能与营员们进行互动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吸引了全场目光的智能机器狗,它能做出恭喜发财、空翻、跳跃等高难度动作,让营员们直观感受到了芯片技术发展及应用中的趣味性和无限可能。
VR体验区则成为营员们的“打卡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员们瞬间 “穿越” 到《山海经》的奇幻世界,与上古神兽互动;“三角形历险记” 让数学知识 “活” 了起来,营员们在虚拟场景中破解几何谜题,原来科学如此有趣。
重庆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张红升教授为营员们带来了主题为“点砂成‘芯’,大国重器”的主题讲座,他生动讲述了芯片的发展历史,芯片在国家科技战略中的核心定位以及从石英砂到高科技芯片的神奇转变过程。当张教授讲到硅材料如何从石英砂中提取,又经过复杂的工艺最终制成芯片时,营员们无不露出惊奇之色。
“原来芯片是这样制造出来的,太不可思议了!”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刘同学由衷感叹,“这次研学让我对微电子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在今天的研学活动中
科技“雏鹰”认真学习、积极互动
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
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发布于:重庆市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