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稍微了解一些历史的人来说,春秋时期的一个“经典故事”应该不陌生:某年,越国遭遇了严重的饥荒,生死存亡之际,越王勾践只能硬着头皮向吴国借粮,企图渡过难关。吴王夫差倒也表现得颇为仗义,并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反而慷慨解囊,答应了越王的请求,尽可能满足了他最迫切的粮食需求,从而帮助越国度过了这一劫。
一年后,经过了长时间的饥饿和艰难度日,越国终于恢复了元气。此时的勾践,已经不再是那个困顿绝望的君主,背后有谋士的策划和引导,他开始策划一番别具匠心的“反击”计划。那位看似唯命是从、曾在吴王面前低眉顺眼的“勾践小弟”,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越王勾践命令手下选出一些颗粒饱满的粮食,将其蒸煮后晒干,再派人把这些“优质粮食”送回吴国,并附上一番“善意的建议”:如果将这些粮食作为种子使用,来年一定能大丰收,增加产量。吴王夫差信以为真,被勾践的“忠诚”和聪明才智所打动,满怀期待地将这些粮食推广至全国,期盼着来年能有个丰收的秋天。
展开剩余76%然而,情况却完全相反。第二年,吴国的粮食颗粒无收,农田荒芜,甚至因为饥荒导致了大量百姓的死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国在这个时候却迅速恢复元气,并趁机出兵,成功击败吴国,最终迎来了胜利。
这便是故事的核心内容。
顺便提一下,古代吴越之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和江西的部分地区。那时,这些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小麦的生长周期较长,每年只能播种一季;而水稻生长周期短,可以种植两季,并且每季的产量较高。与小麦不同,稻谷的外壳较为坚硬,且不易发虫,因此存储期长。而小麦则容易受潮发霉,存储起来需要格外小心。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并未明确指出越国所借的粮食是何种作物,但根据稻谷较短的生长周期、较高的产量以及长时间储存不变质的特性,合理推测,吴国借给越国的粮食很可能就是水稻。也有可能是粟类,但这些细节并不影响故事的主旨。
作为一位在农村长大的人,我对种植庄稼不陌生,因此不禁对这个“煮粮计”产生了疑虑。在我看来,无论是水稻、小麦还是粟类,它们的生长周期都不是短短几天就能完成的,最少也需要几个月。如果吴国真的播种了越国送回的经过蒸煮的粮食,发现一段时间内没有发芽,完全可以再补种一次。老练的农民怎么可能不做这种补救措施呢?
在古代,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农田是他们的生命线。种下去的种子是否发芽,他们怎会不知晓?再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粮食借贷,不可能是小数目。粮食的数量一定是“车载斗量”,换句话说,就是非常庞大的数量。借粮自然是要归还的,尤其是在古代,没有什么“额外赠送”的文化。
如果越国真的将粮食蒸煮后送还给吴国,还要晒干,这本身就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蒸煮粮食需要精准掌握火候,一旦过度加热,粮食便会开裂。而即便把粮食晒干,这些处理过的粮食与原始状态的相比,水分几乎被抽走,体积会明显缩小,质地也变得坚硬,手感毫无饱满感。凭着这些常识,普通的农民就能辨认出,这些粮食和原本的稻谷或小麦可完全不同。
显然,这个“煮粮计”从一开始就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仔细想想,越王勾践如何可能做出如此不靠谱的举动?他正处于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的关键时期,怎么可能轻率地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做不仅危险,还可能提前引发战争,招来吴国的强烈反应。
这让人不禁疑惑,那个“煮粮计”的故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一些查找,我在《吴越春秋》一书中找到了这段记载。根据书中的描述,越王勾践确实将“粟”蒸煮后送回给吴国,并建议将其作为种子进行播种。但这与故事中原本的内容略有出入,尤其是吴王夫差竟然轻易信以为真,最终导致了灾难。
不过,如果仔细推敲,这段记载存在许多疑点。例如,吴王夫差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盲目决策的草率君主,而是经过多次战争锤炼的老练君主,他不可能会做出如此轻率的决定。而且,越王勾践虽然有着心机,但在勾践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面前,这种愚蠢的“计谋”实在过于幼稚。
更为有趣的是,历史上的“煮粮计”发生在勾践十三年(公元前484年),距离最终胜利还有十一年的时间,而这时吴国的重臣伍子胥依然在国中,并明确表态反对与越国建立过深关系。如此情况下,越王勾践何必冒险实施这一不靠谱的计谋,显然是为了避免过早暴露意图。
总结来说,“煮粮计”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实施的计划,完全脱离了实际。在历史的长河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都是英雄人物,他们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不容小觑。这个故事无非是后人通过夸大其词、加入虚构元素,为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增添了些许传奇色彩。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