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以后,身体上的“疙疙瘩瘩”就多了起来。有的脖子上鼓个包,摸着硬硬的;有的乳房里长了个结节,做B超吓一跳;还有的肝上、肾上、甲状腺上查出囊肿或小结节。
虽然医生说是良性的,但心里总是没底,生怕哪天“变坏了”。这时候,很多人开始打听有没有什么中药能“化结”“散瘤”,最好吃着安全、作用又稳当。
在中医里,确实有这么一味经典方子,叫“消瘰丸”,虽然名字有点拗口,但它的功效却让不少老百姓口口相传,称它为“散结王”。它的组成很简单,就三味药:玄参、牡蛎、贝母。
这三味药,一起配合起来,用在结节、囊肿、包块等“痰核瘰疬”的情况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属于传统中医里的经典用药。
那它到底有没有用?适合哪些人?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
为什么人到中年容易“长包块”?
不少人一听“结节”“囊肿”就吓得不轻,其实大多数结节和囊肿都是良性的,像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肝囊肿、卵巢囊肿,很多人都有。
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变慢,气血运行不畅,体内容易堆积痰湿、瘀血、火毒,就像水沟不通,淤泥堆积,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这些包块。
中医认为,“瘰疬”就是我们说的结节、肿块的统称,它的病根在于肝郁气滞、痰湿内结、冲任失调。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垃圾”堆积太多,气血又不通畅,久而久之就成了“疙瘩”。
尤其是脾虚体湿、情绪压抑、作息混乱的人,最容易长这类问题。比如有人长期吃得油腻、缺乏运动、整天烦躁焦虑,这些都会让身体里的痰湿越来越重,结节也就跟着来了。
消瘰丸三味药,怎么“化结散瘤”?
消瘰丸的用药构成非常简单,只有三味药,但各有妙处,搭配起来却能相辅相成,起到“化痰、软坚、散结”的效果。
玄参是这方子的核心药,性寒,能清热解毒、滋阴化痰。很多结节背后都有“热毒壅结”的问题,玄参就像是“灭火器”,能帮助身体清理内火,润燥生津。
牡蛎是矿石类的中药,别看是个大贝壳,药性却不简单,具有软坚散结、镇静安神的作用。它对于各种硬块、结节特别有帮助,尤其适合那种摸着硬邦邦、固定不动的包块。
贝母主要是化痰的老专家,尤其是清热化痰、散结止咳。中医说:“痰为百病之源”,很多囊肿、结节的形成都离不开痰湿。贝母能从根源上“化痰除垢”,是消结节的重要一环。
这三味药合在一起,就像一个团队,玄参清火,贝母化痰,牡蛎软硬,三管齐下,从多个角度帮助身体把这些“疙瘩”慢慢化掉。
哪些人适合用消瘰丸?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这类中药,消瘰丸更适合以下这几类情况的人:
患有多发性结节或囊肿的人,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肝囊肿、卵巢囊肿等,尤其是B超检查结果显示为良性、没有恶变迹象的。
身体比较湿热、容易上火、舌苔厚腻的人,这种人往往痰湿重、火气大,是“结节体质”的典型代表。脾胃功能还不错的人,因为消瘰丸里有寒凉药物,脾胃虚寒、动不动就腹泻的人不太适合。
不过话说回来,中药讲究辨证施治,不是看到有个结节就一味吃药,最好还是先找中医把把脉,看体质合不合适。千万不要自己在家乱吃,以免弄巧成拙。
吃中药也要讲方法,生活习惯更关键
很多人吃了几天药,发现包块没啥变化,就放弃了。其实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调理结节、囊肿本来就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尤其是中药,它的优势在于“调理”,需要时间和配合。
除了吃药,生活习惯的调整才是关键所在。如果你还整天熬夜、吃得油腻、动也不动,那就算吃再多药,效果也有限。
平时要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作用的食物,比如苦瓜、冬瓜、萝卜、海带、紫菜、莲藕、百合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清除体内“痰湿”,对结节也有一定帮助。
还可以适当吃些粗粮和富含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红薯、玉米、黄豆,帮助肠道通畅,减少湿气在体内停留。
情绪方面也要注意,长期压抑、郁闷、脾气大的人更容易“气结成瘤”,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少生气、多笑一笑,对身体也是一种调养。
中药虽好,也不能随便乱吃
虽然消瘰丸是个经典中成药,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吃。比如孕妇、哺乳期妇女、体质虚寒的人都要特别慎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尤其是那些本身患有慢性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人,不能随便叠加中药,以免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
还有一点很重要,中药不是“万能药”,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颗药丸上。如果检查出结节后,医生建议定期随访,就一定要按时复查,不要因为吃了药就放松警惕。
结语:包块不是“定时炸弹”,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身体上的包块、结节、囊肿,就像生活里的“小疙瘩”,虽然大多数时候没啥事,但也不能完全不管。关键是要及时发现、科学应对、合理调理,这样才能把风险降到最小。
中药讲究“调理为主、防患未然”,像消瘰丸这样简洁有效的方子,在合适的情况下,确实能帮我们把身体里的“结”一点点“解开”。
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健康的习惯,不给身体留下结节的机会,也不让那些“包块”长成麻烦。毕竟,身体通畅了,人也就轻松了。
参考文献:
[1]王旭东,李国栋,刘建军. 消瘰丸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 27(08): 42-45.
[2]李文静,张蕾,朱思群. 中医辨证论治对乳腺增生结节的调理作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 55(11): 58-61.
[3]黄志军,陈东升. 中医对“瘰疬”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经验方探析[J]. 中国现代中药, 2019, 21(10): 78-81.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