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大限将至,平台如何合规的收取24%+收益是个热门话题,但这可能是一个不存在的伪命题。
24%+的产品能不能做,不取决于产品形式,而取决于一个态度:维持现状、逐步改善还是非黑即白。
如果是非黑即白,任何形式的“24%+”都会被穿透,都会涉嫌违规。当然,《读懂数字财经》认为:这是最不可能出现的结果。
不过,如果“非黑即白”发生了,有一个天马行空的合规思路,如读者想探讨,可以后台留言“思路”获取。
1、 两个悖论
用户使用助贷App的核心诉求是借钱,这意味着助贷如果以借钱之外的理由让用户花钱,几无可能。如能实现,约等于助贷平台成为了互联网大厂,那还做什么助贷平台?
从实现难度上讲,这是一个悖论。
如果以“借钱”作为让用户为“24%+”收益付费的根本,必然涉及增信相关权益,比如常见的“提额降息”,这又会涉嫌违规。
助贷新规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同时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24%+”的信贷类收益合规,也是一个悖论。无论如何提高生活权益的比例,都只是让悖论看上去合理,如果监管坚持穿透,均无意义。
综上,《读懂数字财经》认为“24%+收益”,无绝对合规的方式,即使有,助贷平台也不可能实现。合规与否的核心是看监管态度:维持现状、逐步改善还是非黑即白。
如果是前两者,那么平台可以通过改善收费机制和服务配比实现“合规”;如果是后者,各类“24%+”的产品只是阿Q精神下的换皮游戏。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是大势所趋,但需要更加完善的信用体系、国民素质以及经济复苏支撑,这都需要时间。
2、 三个价值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多面性,行业想要长久生存,必然要具有“价值”的一面。
“24%~36%”区间的助贷行业也有自身价值。
首先,它们截流了民间超利贷的需求,也就抑制了民间超利贷供给侧的发展。
“24%+”的市场不会因为助贷新规消失,因为这个世界下沉市场的融资需求,更无法消灭经济周期带来的风险周期。
多年之前就有定调“利率市场化绝不意味着利率无限化,更不意味着利率无序化”, 背后的逻辑是: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但需通过法律手段划定边界,防止 “利率无限化” 和 “无序化” 引发金融风险。
“24%~36%”的助贷市场虽然有自身的问题和争议,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率无限化、无序化”。
第二个行业价值是:有效抑制了风险流入银行体系。
非大厂系的助贷平台,牌照内的业务顶多是小贷+融担+其他边缘牌照,与银行系统存在一定距离。
助贷业务中,在风险环节更愿意采取融担兜底的方式,无论本质如何,从结果上看,金融机构的确获得了低风险收益。
如果24%上限落地,突如其来的风暴,会不会有助贷平台爆掉?如果有,会不会引发铁索连舟的效应?最终风险又会不会流入银行体系?这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毕竟助贷行业的总余额,堪比当年放炮的某某金服。
第三个行业价值,是提振消费。之所以放在第三位,是因为《读懂》一直认为助贷对于消费的作用是双向的,平衡很重要。
如果能读到这里:恭喜,到了开奖环节,不用后台留言,继续读下去看一个新的合规思路。
3、 一个思路
这是一个反常规的思路。
助贷在息费外的收费,离不开贷款,进而也就离不开增信,所以会被助贷新规限制。
那如果是在额度评估前收费呢?把各种会员权益前置。
比如:客户需要购买一个大几百或千元左右的权益包,其中包含额度评估服务、生活权益等,不包含增信费用。将其作为额度评估的必要条件。
这类产品的设计需要注意:首先,最好是预收,并且充分信披,避免砍头息的争议;其次,预收后,如用户未成功获取额度,自动退费,并且是秒退,避免欺诈争议;最后,授信金额要远远高于预收金额,尽量避免客诉。
这个思路是否靠谱?首先看下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要求。
2012 年《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 “依法承担贷款业务及其他服务中产生的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不得将经营成本以费用形式转嫁给客户。
历史上,不少金融机构因为转嫁评估成本被罚。所以,这个钱不能由资方来收。
助贷平台能否收这个钱?争议在于助贷新规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同时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这种形式的产品,是否会被定义在“息费”的范畴中?这不是助贷、金融机构能决定的,是金融消费者未来的反馈决定的。
不过,即便这种思路可行,也是权宜之计,金融监管中很多原则性的内容不会变,《通知》的相关要求就体现了一定的原则性。
权宜之计,总比没有好。可以用马甲或者小平台试一下。
作者手记:
从另一个角度讲,也不必过于担心,资方收紧,无非就是担心合规问题,但合规这事吧,老司机看看每天罚单,应该都懂。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必将也必然会出现平衡。如果认死理:违规无处不在;不变的真理是:事缓则圆。
助贷利率话题的深度文章层出不穷,各方观点已经逐步趋于一致,故本文或为论述助贷新规的最后一篇文章。
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